11月17日,初冬的陽光溫暖地照在山東青島市即墨區(qū)鰲山衛(wèi)街道垛石村。走近村莊,便能聞到空氣中漂浮著一股淡淡的魚腥味。家家戶戶房頂屋前到處晾曬著各種甜曬魚片,小村莊充盈著忙碌而又喜悅的景象。一戶戶人家房頂上整齊擺放的魚片,迎著太陽散發(fā)出誘人的色澤,分外耀眼,構(gòu)成了一幅別樣的漁家景象。
“現(xiàn)在正是甜曬魚干銷售的旺季,每天要加工1000多斤甜曬魚干。”57歲的村民孫成譚至今從事甜曬魚加工已經(jīng)40多年了。他介紹,進(jìn)入冬季以后,越到天晴低溫的天氣越忙碌,一天有10多個小時都在加工甜曬魚。
鰲山衛(wèi)街道的垛石村是一個四面環(huán)山的小山村,因村西小山頂上巖石堆集成垛狀,取村名為垛石。就是這樣一個依山而建的村莊,卻孕育出了遠(yuǎn)近聞名的曬魚片產(chǎn)業(yè)。
爬上村民的屋頂,放眼望去村民家的院子里、屋頂上都是寬約3米、長約5米的曬魚架,魚架上擺著整整齊齊的魚,鲅魚、鰻魚、鼓眼魚、青板魚、蛤蟆魚……大大小小有40余種。每年9月1日到來年5月1日是曬魚佳期,平均每戶一天能曬1000斤,整個村莊一年大約能加工300萬斤魚片。”漁民們曬魚,曬出的是豐收的喜悅和生活的美好。這些天趁著天兒好,村民們起早貪黑忙著晾曬魚干。”鰲山衛(wèi)街道垛石村書記孫克恕對記者說,這種傳統(tǒng)晾曬魚干的方法是父輩留傳下來的,每到秋末冬初,家里都會把從海里打的魚清洗干凈,然后掛在支架上或攤鋪在網(wǎng)布上晾曬成魚干,作為冬季的儲備。
“趁著天氣好,要多曬一些,主要以鲅魚為主。”孫成譚說,他家祖輩就靠曬魚為生,每年冬季,村里許多漁民都開始忙著曬魚,村民的屋頂成了“曬魚場”。記者站在屋頂上放眼望去,一幅幅曬魚圖組成了美麗的畫卷,小漁村變成了以漁家文化為主的旅游特色村。
村民孫成杰、馮桂梅夫妻倆從事甜曬魚加工已有30個年頭,每年進(jìn)入冬季,晴朗的日子里,每天都有10多個小時的時間花在加工甜曬魚上。這幾天,他們正忙著加工一批青島客戶的訂單。 馮桂梅邊翻曬著鲅魚干邊說道:“定了300來斤鲅魚,其他就是面包魚,還有咱們本地的鰻鱗魚,還有就是安康魚,現(xiàn)在還沒曬上,還不干,等干了以后才能給他們發(fā)貨。”
垛石村的甜曬魚干既保存著海洋賦予的“鮮香”,也有陽光晾曬留下的“醇香”,“鮮香”與“醇香”的完美結(jié)合,離不開在垛石村流傳多年的純手工曬制技藝,先將魚的表面簡單沖洗,將魚肚剖開,麻利地剔除內(nèi)臟,均勻地搓上適量食鹽;待鮮魚腌漬好后,再用山中的泉水洗凈并開始晾曬。為了能快速晾干,每個架子都是朝著太陽方向傾斜擺放。經(jīng)過幾天的晾曬,一條條鮮美的曬魚片便完成了。
想要不影響最終魚的品相,割魚時需要做到準(zhǔn)確的“一刀切”。 一旁的孫成杰正在處理“一刀切”鲅魚,刮鱗、除腮、開肚去內(nèi)臟、清洗……他干起活來手法嫻熟,有條不紊。孫成杰說,因為魚鰭扎人,雖然戴了手套,處理的時間長了,手指也容易被扎傷,因此處理類似的魚時要格外小心。
“看著切一刀挺簡單的,應(yīng)該怎么下刀?要求從鲅魚中間下刀,貼著那根魚刺,往后拖刀,這樣才算是合格了。一天就能曬個1000多斤,加工好曬干了之后直接真空包裝,儲藏在冷庫里,到了臘月咱就開始賣。”憑借這門手藝,孫成杰夫妻倆每年收入60多萬元。
垛石村黨支部書記孫可恕介紹,現(xiàn)在村莊有60多戶村民從事曬魚行業(yè),曬好的干魚主要銷往濟(jì)南、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遼寧、新疆等20多個省市。為了幫助村民拓寬銷路,村莊還成立了甜曬魚加工合作社,并注冊了品牌,還大力發(fā)展電商,在提升甜曬魚品牌的同時帶領(lǐng)更多村民增收致富,將甜曬魚打造成村莊的產(chǎn)業(yè)名片。大型電視記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還專門報道過垛石村甜曬鲅魚片的美味。 目前村里已經(jīng)形成甜曬魚產(chǎn)業(yè),如今,漁民利用線上直播平臺,開拓了銷路。年曬甜魚片約300萬斤,銷售收入超過2000萬元,成為青島聞名的甜曬魚片專業(yè)村。
(張濤)
電話:18810161790
郵件:1165326779@qq.com